“你們這里雖然不直接與企業和群眾見面,但卻直接為他們服務辦事,讓企業和群眾辦事不求人、辦成事不找人,這是真正的陽光服務、溫暖服務。” 12月23日,在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對成都市網絡理政中心考察時給予了鼓勵和肯定。
不止智慧政務,當前的智慧城市的建設,給各個領域都帶來了新氣象:
在內蒙古包頭開公司的吳先生,自從注冊了包頭市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后,融資、招聘、項目申報等事項都讓他輕松了不少。
在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某鄉鎮上班的張科長,只要工作中遇到邊界不清、權責不明的事項,通過“鄉呼縣應”系統,便可精準得到相應縣直部門的快速響應。解決了諸多事項邊界不清、分工混亂、權責不明、運行低效等問題……
從一線城市到地方縣級,類似這樣的智慧生活,正在逐漸深入到群眾日常生產生活。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智慧城市的建設,承載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由衷向往,肩負著政府對于高效治理的殷切期望。
在人們越來越廣泛達成的認知中,智慧城市不再是解決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選項”之一,而成為“必然”。 而十年發展,我國智慧城市又呈現出怎樣的發展態勢,這是需要思考和總結的。
1
第一個吃螃蟹
自從2008年初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以來,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都相繼發布了建設智慧城市的相關規劃和政策,我國也開始了智慧城市探索。
但在信息化還未深入普及的當時,我國智慧城市建設主要表現為政府采購IT設備、投資建設軟件園,從為一些行業提供高性能計算入手,逐漸提高整個城市的信息化、智能化。
以成都為例。成都在2001年就建立期國家級軟件產業基地,著手信息化建設,但隨著當地產業對信息化的要求不斷提高,更大規模的計算能力成為迫切需求。
比如,2009年,成都已有120多家數字游戲、動漫企業,這些企業在產品設計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渲染處理,十分耗費計算資源,已有的渲染平臺呈超負荷運轉。
如何滿足已有行業的先進計算服務需求,如何吸引更多優秀企業進駐?不僅僅是成都,國內很多城市信息化、智能化建設都面臨這樣的問題,且迫在眉睫。
幾番商討與衡量,成都市政府以前瞻性的視野,放棄了其他省市自投自建的做法,找到中科曙光(34.640, 0.25, 0.73%)公司簽署合作,由中科曙光公司投資建設、運營成都云計算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計算中心在為本地提供30萬億次的先進計算服務能力的同時,還為成都市政府的電子政務提供支撐服務,打造了國內最早的電子政務云平臺,加快當地信息化建設的速度,提高政府辦公效率。
當然,這種模式現在已經比較普遍,但放在10年前,這可是“第一個吃螃蟹”之舉,可謂在國內開創了大規模計算中心建設管理模式變革的先河:
讓政府從出錢建“中心”轉變為出錢買服務,專業廠商負責建設運維,實現了資源共享,這開創了城市信息化基礎設施運營服務的新方向。
2
新需求、新拐點
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做示范,其他省市也都開始躍躍欲試,嘗試政企合作模式。曙光也以更積極的姿態,在全國其他城市展開“城市云”的建設。
不過,隨著云計算對社會經濟各產業的日益滲透,城市云的落地出現了新的需求,發展拐點也由此出現。
“大約從2013年開始,在與地方政府溝通的過程中,不少地方政府希望我們跟當地特色、產業融合到一塊做數字化經濟轉型,甚至遇到有的地方政府跟我們溝通招商引資的需求。”中科曙光云計算集團總裁關宏明說。
這其實是從技術驅動變成了需求驅動。
利用云計算去做數字化經濟轉型,這其中涉及到兩個層面:數字的產業化、產業的數字化。前者是需要曙光云計算這樣的運營公司去做數字產業化運營,后者則是需要運營公司用技術賦能地方各產業。
以山東日照為例,作為地方城市,日照擁有一眾亟待產業升級轉型的中小企業。但由于技術實力欠缺,日照當地的產業升級轉型一直較為緩慢。
針對這一需求,曙光在日照落地的城市云中心除了提供云服務之外,還幫助當地打造了工業互聯網平臺,為當地企業在產品質量、產品服務等各方面做信息化手段及能力的提升。
在南京市江寧區,曙光與江寧開發區共同規劃建設的云計算中心正著力幫助當地政府構建“網絡+網格”治理體系,整合衛計、人社、國土、環保、城管等多部門,形成9大類22小類共82項具體工作的全要素網格工作任務清單,實現了“一人采集、各方應用、全網關聯、聯動處置、閉環運行”的信息化運轉機制。
現象的背后,其實正顯示著各城市新的需求趨勢:以往從技術角度出發,向各地政府介紹各種云技術應用的發展思路不再適用,讓先進的技術得到應用,滿足實際環境和場景的具體要求,越來越成為地方政府的首要目標。
這意味著,技術本身并非絕對的核心,厘清城市管理者對城市的需求,再用最合理的技術去支撐,成為發展智慧城市更為高效、精準的運作模式。
3
從“千城一面”到“一城一策”
運作模式的確定只是良好的開端。要想落實好智慧城市建設,避免“追星式”發展,跳出“千城一面”的誤區,是首要關鍵。
根據八部委印發《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原由包括“以人為本”“因在制宜”等內容,要求以“為民、便民、惠民”為導向,依據城市戰略定位、歷史文化、資源稟賦、信息化基礎、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進行定位,針對性地進行規劃和設計。
在中國“面包之鄉”- 撫州資溪縣,曙光為這個面包產業高達200億元的江西山區縣城搭建一整套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和應用。通過大數據分析,資溪的面包企業可以精準把握市場偏好,打造更受歡迎的產品,并能加強產業監控、產品研發、市場分析,促進產業飛躍。通過金融結算,過去碎片化的產業效益得以聚集和顯現;通過打造第三方信用認證中心,面包產業平臺還能從供應商源頭逐漸解決高仿、假冒等問題。
包頭青山區政府為加強服務型和效能型政府建設,進一步密切政府與居民群眾的聯系,建立的以“社區上報、部門解決、效能監督”為運行機制的青山區便民服務系統的一個縮影,該系統可以有效幫助居民群眾及時解決生活中與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比如發現如污水跑冒、路燈不亮、垃圾不倒等各類民生問題都可以通過手機APP進行上報,政府辦效能中心通過系統平臺將上報的事項分發至相應的職能部門,并安排專人盡快予以解決,并及時回復辦理結果。
而安徽六安市金寨縣的首要發展目標,是攻堅扶貧。所以對于城市云,金寨更傾向建設政務大數據,厘清地區貧困根由,吸納人才回流創業,加快脫貧致富速度。
所以,城市云的具體落地應用,必須跟個地方的實際需求相結合。從這個角度而言,智慧城市更適合以城市為載體,滿足不同城市和少量區縣的整體規劃。
此前,多位智慧城市相關領域專家都表示,作為計劃建設智慧城市的城市管理者,不僅要聽宣傳,還要去考證項目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城市,能否真正做實、做好。
實際上,不只是城市管理者,對于在地方建設智慧城市中扮演“運營”角色的云計算企業而言,更應注意針對不同城市的不同需求,以城市為單位做統一的頂層設計,做到“一城一策”。
針對“一城一策”,中科曙光總結出兩個發展要點:
一是堅持“急用先行”,以城市需求為出發點,即瞄準城市的痛點,破解城市亟待解決的問題;二是堅持“量力而為”,即根據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有計劃地推動該地城市數字經濟建設進程。
4
智慧城市,沒有終點
自2012年至今,國內陸續推出多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目前已有290個城市入選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數據顯示,我國95%的副省級以上城市、83%的地級城市,總計超過500個城市,均在《政府工作報告》或“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
而關于智慧城市的評定標準在逐步完善,并沒有形成最終結論。究其原因,發展智慧城市,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而是不斷更新迭代,沒有“終點”。
隨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向更多產業擴張滲透,形成了諸多的城市場景。企業服務、智慧社區、交通管理、平安城市、電子政務、數字城管等已逐漸成為智慧城市領域的主要落地場景。
同時,城市各系統間的強關聯,與城市主體、數據、治理間的強關聯,將形成城市經濟的高耦合發展,過程中將誕生新興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為城市“造血”。
面對多維、融合、持續性的發展要求,智慧城市的建設也應該是長期的、不斷完善的,而不是一次性“交鑰匙”工程。
中科曙光認為,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設要有前瞻性,要有應對技術變革和城市發展的準備;另一方面,技術公司協助智慧城市建設時,應通過智慧城市發展盤活產業,催生城市新的活動力和經濟增長點,為城市實現“造血”。
對于具體如何推動建設智慧城市,關宏明坦言,模式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推進變化。
這不難理解。隨著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及融合,未來城市發展將從數字化向智能化的進行躍遷,多項先進技術都會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得到應用,人們將會普惠性地體會到“智慧”帶來的便捷。
“未來曙光城市云將會更加注重以資本為驅動,提升城市發展速度;以技術為手段,驅動城市創新發展;以人才為根本,激活城市發展動力;以項目為抓手,顯現城市發展效果,從而為各地發展智慧城市貢獻自己的力量。”關宏明說。